不知不觉《左手咖啡右手茶》已经做了一年,期间得到了很多新老朋友的支持和鼓励,每次想起都心存感激。邱、纪兰丫头等几个朋友直接支持了几篇稿子,没有任何要求。感谢昆明信息港、咖啡话、未名咖啡的推荐。得益于对咖啡和茶的共同爱好,我认识了一些年轻或不年轻的茶人和咖啡师,包括一些单纯的吃货,互相学习和分享是一大乐事。我受益匪浅。
我仍然渴望知道和理解茶和咖啡的文化,以及它所包含的一切。通过茶和咖啡这个媒介,我可以了解这个社会,了解这个人,可以像追寻真相一样追寻一些现象的前因后果。
知道真相,它会让你自由。
讲了冷水泡茶,冷水萃取咖啡,鼓励很多人DIY,反馈真的很好。我在暗自庆幸的同时,又有一种负罪感:根据中医理论,夏季贪凉是不可取的,消暑最好的方法就是趁热喝。
在潮湿的季节,喝一碗温热的老茶,轻轻出汗,把体内的水分逼出,就会舒服很多。所以朋友时不时邀请你:快来,给你煮老茶。
一口老铁锅,一个红泥灶,几个老朋友,几个老普洱,时光倒流,平复心情。
煮茶是中国饮茶的第一来源。
唐代以前,茶用于饮用后,总是用胡椒、生姜、桂皮等香料熬制。
我对此表示怀疑。不知道比唐朝早400多年的东晋杜宇《荈赋》里的茶汤,是否明艳如雪,叶若春的色泽并没有因为胡椒、生姜、桂皮的加入而有所妥协。
于主张清饮,把加了调料的茶汤当成了沟水(虽然他还是要加一撮盐)。茶圣也尝试过不加盐的纯饮,但尝过之后觉得只有喜欢淡盐少味的人才会喜欢)。
陆羽的煮茶法在当时受到各界的崇拜。他的《茶经》详细介绍了煮茶法的细节,包括风炉样式、茶具设备、茶叶选择、茶叶焙炒方法、茶叶研磨方法、茶叶筛选要求、待汤情况、抛茶时间、捶刷要领、分茶规定、饮茶者,甚至环境设计、画位等等。
如此精美的煮茶方法为什么会被宋人抛弃?大概有两个原因:
一是宋代全国提倡茶芽嫩的龙珠鸡蛋糕,更适合低温浸泡;
二是宋代社会发展更高,文人审美取向已经成为时尚,生活精致化。点茶除了追求茶味,还追求茶具的精致细腻。
明清以来,泡法是最基本、最方便的泡茶方式,最能喝出茶的原味。长期以来,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接受,成为一种日常的、不为人知的生活习俗。
目前,茶业还开发了多种茶叶深加工创新产品:速溶茶、茶可乐等。层出不穷,但有些复古的人却在想着祖先煮茶,点茶,穿唐装,煮个灶,煮茶吃。
煮茶好不好?我们都沏茶好吗?
普洱茶、部分乌龙茶、老白茶需要较高的水温冲泡,所以很多人喜欢用铁锅烧水。铁锅壁厚,利于保温。有些人把茶叶的底部放进铁锅里煮,而另一些人则从一开始就简单地煮。他们要的是茶汤的甘甜顺滑。对于老普洱茶来说,它的人参、樟脑、枣香在煮茶时往往可以欣赏到。
然而,从健康饮茶的角度来看,煮茶也有一些缺点:
一些重金属和杂质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茶叶,如从土壤中吸收,从农药和化肥中引入,大气沉降和加工。其中,从土壤中吸收的进入茶叶内部,其余的留在茶叶表面。
科学研究表明,在洗茶过程中,茶叶表面的重金属
老茶叶浸泡10分钟,铅的浸出率为10%和15%,之后浸出量很小,但40分钟后会增加。
例如锰、铬、钴、镍、镉、铝等。虽然淋溶时间和比例不同,但都表现出相同的趋势。
还有一篇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》,2015的文章,也做过茶叶中10种重金属的研究。它表明:
随着水温的升高,各种重金属的浸出率逐渐增加。
这些科学实验提醒我们注意:
1.洗茶很重要(叶子越厚越老,可以多洗两遍)
2.冲泡次数不要太多(茶学院士陈宗茂认为最好不要超过15泡)
3.茶最好不要煮(时间长,温度高)
阅读《福建农业学报》说明陆羽泡茶的水温不高。当最高沸点为二时,目前壶边装有涌泉朱利安的电茶壶有温度显示。在这种状态下,水温高达80度;在几秒钟内,可以实现翻腾和波浪的三重沸腾,而且不超过90度。这时鲁豫要求马上把第二次煮的时候舀起来的水倒掉,停止煮,茶就煮好了。
一般来说,水温过高也会破坏茶叶中的一些有益物质,比如维生素。还有就是煮出来的茶汤温度高,长时间喝太烫的茶可能会损伤口腔黏膜。
目前制茶商的各种路线确实存在问题。茶汤在炉子上反复煮沸,水温高,时间长。如果你经常煮茶,恐怕对健康有害。
煮茶招呼朋友们,他们煮过老茶,也知道煮茶的坏处,但他们显然属于贪杯之人:老茶不可再生,不煮怎么舍得扔掉?
的确,20年以上的老茶经过熬制再熬制(最好是银壶),汤浓、滑、甜,香味明显稳定。加上一些对老茶的狂想,喝出时间的味道,岁月的质感。就像那些吃货,明知道河豚和绿手有毒,死了也得过一次嘴瘾。我终于遇到一种老茶了,偶尔喝一次不会死人的。当然,我可以煮了喝!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