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洱茶传统杀青工艺-普洱茶的制作杀青也是品质的关键

普洱茶传统杀青工艺-普洱茶的制作杀青也是品质的关键

作者:岫烟阁茶网 / 发布时间:2025-06-30 02:18:08 / 阅读数量:0

1.普洱茶杀青的目的

普洱茶杀青是普洱茶初制过程中的核心工序。其他茶的目的是利用高温来阻止酶的氧化。而普洱茶的杀青只是抑制和钝化了鲜叶中酶的活性,同时去除了鲜茱莉亚风味,增加了柔和度,便于揉捻。

2.机杀还是手杀?

目前普洱茶的杀青方法主要分为手工锅炒和滚筒机杀青。这几天,我都不好意思出门不说你的茶是铁锅手工煮的。只要碰了“手工”两个字,基本上就是说茶叶价格涨了一个档次。

其实无论是手杀还是机器杀,都各有优势。机器杀青的优点是:效率高,人工成本低,茶叶产品质量稳定,便于大规模生产。缺点:加工产地有限,杀青保守,受机器本身的限制,温度和时间不易平衡。茶叶虽然不会炒,但是很难把茶叶的品质提高到最好;人工杀青的优势在于:设备投入小,场地不受限制,可根据鲜叶嫩度调整锅温和手法,最大限度地接近“炒鲜叶不炒糊”的最佳状态。所以,手工杀青是制作极品茶叶的首选。但人工杀青的弱点也很明显:人工成本高,费时费力,茶叶的品质大多取决于杀青师傅的技术和经验,甚至是体力和专注力。由于杀青师傅技术差,注意力不集中,一些手工杀青的茶叶产品质量存在明显缺陷,成品往往不如机器杀青。

杀青是普洱茶初制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。如果这个过程控制不好,即使有好的原料,成品普洱茶的品质也会大打折扣,一切努力都是白费!

3.教科书里的杀青原理。

由于传统教材将晒青归类为绿茶,我们只能参考绿茶的杀青原理:“杀青均匀煮透,让其更通透少闷,结合闷、抖,使茶叶均匀失水。杀青程度控制到茶菁含水量“60% ~ 65%”。杀青嫩的话,青味会更重,红茎红叶会增多。杀青过多会导致焦味和焦片增加,同时叶色会出现“死绿”,不利于云南大叶晒青绿茶保持应有的酶活性。因此,掌握适当的灭酶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”( 《制茶学》 )

虽然755-79000中的绿茶杀青原理是针对绿茶的,而且主要是手炒,但其中提到的“含水量”和“技法”其实对于晒青来说是一样的,而晒青最开始绿茶杀青最难的工序是手炒,所以该原理同样适用于普洱茶。

但是实际操作并没有原理上写的那么简单。由于普洱茶是后发酵茶,杀青过程中每一个小步骤的不同方法和变化对茶产品的影响,都有待时间的验证。毛茶的“优质”并不能证明后期陈酿就是优质。这一阶段对酶失活的调节是根据原理进行的,在后期可能证明是一个保守的过程。现阶段的“乱”可能是未来的一场革命!所以普洱茶杀青的原理远没有课本上介绍的那么简单。它变得越来越多样化、奇怪、偏离和失控.

4.失控的杀戮

【杀青的设备】传统的人工杀青设备简单,就是“一锅一灶”。锅是大铁锅,灶是水泥砖灶。后来有了一些更新,有的用了铜锅,灶台铺了瓷砖,其实对固定没有本质影响。

真正对科技有重大影响的是

炉灶分开隔绝火烟,柴火灶设置在墙后,炒茶时火烟不会串入炒锅,避免了后期茶制品的烟味。还有侧炉和直炉。以前茶农多采用侧灶,即把灶设在炒茶师傅站立位置的左侧或右侧,方便主人随时添柴生火。但由于炒茶的翻动动作是:双手握住鲜叶,先向后拉,再向前向上翻,所以炒锅内鲜叶的移动方向是“前后”,而边锅的温度集中在左右,所以边锅的排列不利于鲜叶均匀、彻底的杀青。

改进为正对泡茶机的直灶,火温朝向与锅内鲜叶移动方向一致,更有利于锅灶分离的实际操作和设置。斜置壶和壶灶分离现在在云南普洱茶产区的大小茶厂都很流行,已经基本取代了以前的平壶和“壶灶会”的方式。

一般炒茶炉燃烧的燃料是木头。茶山虽然木材多,但由于原料、运输、劈柴等人工,实际烧柴成本也高。为了节约能源,现在茶叶产区正在推广液化气作为燃料,虽然还没有广泛使用。根据很多茶农的说法,“这种液化灶好操作,但不如柴火炒”,这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。

目前,一些茶厂对炒茶设备的一些细节进行了更加人性化的改进,如:不同炒锅离地高度不同,更加合理,不同高度的炒茶师傅可以自行选择合适的铁锅;对泡茶器工位的位置也做了一些改进,向内墙凹进20cm,这样泡茶器工作时脚可以向内伸,整个身体更靠近炒锅,操作更方便;水管安装在锅的边缘。每个炒锅都配有水龙头,上面开有专用水箱。每次炒锅后,锅底都要清洗干净。清洗时要用铁砂或磨石打磨锅底,以免上一壶锅底的糊料影响下一壶茶。洗锅的水刷到水箱,再通过专用水管从墙上排出。

【杀青原料】很多有缺陷的茶叶产品,在发现加工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时,很容易把杀青当成罪魁祸首。其实炒茶师傅们有时候也很无奈:很多鲜叶在被扔进炒锅之前本身就有“问题”,或者是因为采摘不当(采摘太嫩、采摘太老、采摘马蹄叶方式不对……)或者摊放不畅等原因,很难使用这样的原料。女人没有米是很难做饭的。即使是技术娴熟,经验丰富的师傅,面对这样的缺陷也是无可奈何,很难搅出一壶高品质的茶来。

【固定手法】固定过程中最容易学的就是手法,无非就是抖闷,或者摔翻。很多来茶山体验的游客,悟性好,几秒钟就能学会,但是会做手势不代表会用。就像你在岸上学会了各种游泳姿势一样,真正下水是另一回事。

【杀青经验】花拳绣腿的招式都上不了台面。要真正炒出一壶好茶,要看师傅们的技术和经验。招式很好学,但是什么时候用“抖”,什么时候用“闷”,这就是功夫!原理很简单,但是什么程度叫“杀的均匀彻底”,什么时候加柴火升温,什么时候选择降温,什么时候做饭,什么时候做饭,这就是经验!

有经验的制茶人可以通过“看、品、闻、听、触”来感知茶叶传递的各种信息,从而及时调整炉、壶的温度,改变炒茶的方法和节奏。有了这些经验和技巧,你就可以用不同的技巧控制面前的鲜叶,通过嫩度等因素完美地完成杀青的过程

工具:由于炒锅比较烫,泡茶的人戴上手套炒菜是正常的。有些新手即使戴手套也怕烫,所以用竹片或木叉代替手,看起来很搞笑。有经验的炒茶老师,一般都可以用手去感受锅温、叶温,然后换个方法炒。在这些奇妙工具的帮助下,炒茶只能让人发笑。

鲜叶量:一般以手炒鲜叶为宜,投入鲜叶4 ~ 5公斤为宜。有的茶农为了节省时间,想多加点叶子,一壶少则扔七八斤叶子,多则十几斤。就像炒菜一样,量越多越难炒。这么大的叶子量,能炒的彻底,杀的均匀吗?我很怀疑!

不变:有的师傅炒茶,从鲜叶入铁锅到炒制结束,从头到尾都有节奏,手法和频率没有任何变化。事实上,当鲜叶放入锅中时,茶芽表面和内部的水分就开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。这时候就要调整壶温和的炒茶方式和节奏,或折腾或闷,或快或慢,才能把鲜叶杀的彻底均匀,才不会炒出茶来。这需要制茶老师多年总结的经验和炒茶过程中的高度专注,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。一成不变的炒茶方式,没有技巧,没有经验,当然轻松。炒出来的茶质量可想而知,价格自然大打折扣。

铁锅青的时候高温能促进香气,这是普洱茶工艺中公开的秘密。问题是:一方面气温高,叶温上升快,茶叶容易被炒,炒不好就会被烧坏,内生。高温并不总是保持高温,需要随着鲜叶的脱水状态进行调节。最重要的是高温的过程中需要改变手法的频率,进一步考验制茶师的技术和经验。这是一种更危险的灭酶方法。如果茶叶控制得好,茶叶的水平可以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。茶叶如果控制不好,往往会被炒成有缺陷的茶。

低温炒制:这是云南茶区常用的杀青方法,也是比较保守的杀青方法。一方面锅温不高,鲜叶好控制,技术经验没那么高,鲜叶不容易炒。但炒制时间和闷制状态的把握有很大差异,分别是30分钟、35分钟、40分钟、45分钟……这既是茶树品种不同、不同茶区老嫩程度不同造成的差异,也是不同制茶人的制茶思路和态度。鲜粗茶的香气在不同时间小火炒制的茶品闷制过程中转化,口感比高温炒制的茶品更柔和。叶底一致性好,偏绿,泛黄的数量相对减少。但鲜毛茶存放数年后的品质也需要验证。

有很多奇怪的油炸方法。这些炒制方法,有的是茶农自己独创的,有的是在一些专家的启发下“研发”出来的,有的是外面进来买茶的顾客“指导”出来的。这些失控的杀青,可能是为了香气高,叶底美,也可能是为了满足某些客户的特殊口味。

这些五花八门的杀青方法,证明了普洱茶在最关键的杀青上,没有现成的标准,但是没有底线是不能干的。有一些很快得到验证,比如出锅时闻到明显的焦味,生茶入口生苦,倾向于红茶绿茶的味道.

普洱茶传统杀青工艺-普洱茶的制作杀青也是品质的关键

在没有现成的工艺标准可以证明普洱茶后期的良好转化之前,请相信那些有经验的制茶师。至少他们会看会泡茶,至少他们会认真专注的对待每一壶茶。

相关阅读